昨天翻老爸留下的军事杂志,看到一张照片把我吓了一跳。照片上一个年轻军官提着日本军刀,身边全是烧毁的飞机残骸。背面写着"阳明堡大捷,769团陈锡联,民国26年10月"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。国军和八路军到底能不能好好配合?平时听人说这两家就是面和心不和,可忻口这一仗,日本人板垣征四郎带着5万精兵,愣是被困了21天。
板垣征四郎何许人?日军王牌师团长,打遍东北无敌手。结果在忻口这个小地方栽了跟头。
第一章:两个总司令的握手
1937年10月,忻口。这个平时只有几千人的小镇,一夜之间涌进了18万中国军队。
卫立煌站在指挥部门口等人。这个安徽汉子从孙中山的贴身卫士干起,一路打到集团军总司令,见过的大人物不少。可今天要见的这位,还真让他有点紧张。
朱德来了。
卫立煌第一眼看到的,不是什么威风八面的红军总司令,而是一个穿着灰色军装的朴实中年人。要不是胸前的领章,谁能想到这就是让老蒋头疼好几年的"朱毛"中的朱。
"卫总司令,久仰。"朱德先伸出手。
"朱总司令客气。"卫立煌也伸出手。
两只手握在一起,外面传来日军飞机的轰鸣声。两人对视一笑。
"板垣这老鬼子又来了。"卫立煌说。
"那就让他尝尝中国军人的厉害。"朱德答道。
这一握手,注定了忻口会战的特别之处。
第二章:郝梦龄的最后一夜
同一天夜里,忻口前线指挥所。郝梦龄在写家信。
烛光摇摆,照着这个河北汉子的脸。39岁正是军人的黄金年龄,可郝梦龄眼里有种决绝的神色。
他想起几天前在武汉,15岁的大女儿郝慧英哭着问他:"爸爸,你为什么一定要去?你手下那么多师长团长,为什么非得是你?"
郝梦龄当时是这样回答的:"我不是不爱你们,是更爱这个国家。没有国哪来的家。"
现在他提笔写道:"此次北上抗日,抱定牺牲。万一阵亡,你等要听母亲话,孝顺祖母......"
副官进来报告:"军长,日军又在加强工事,明天怕是要打大仗。"
郝梦龄放下笔,看看怀表,已是凌晨两点。
"传令下去,让弟兄们都歇歇。明天要让小日本见识中国军人的厉害。"
他把那封没写完的信装进信封。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,这也算给家人的交代。
第三章:23岁团长夜端鬼子机场
10月19日夜,阳明堡机场。夜黑风高,正是干大事的好天气。
23岁的陈锡联趴在山坡上,透过夜色看着不远处的日军机场。24架飞机整整齐齐停在那里,像等着收割的庄稼。
这个决定下得够冒险。刘伯承师长临走前的话还在耳边:"第一仗必须打好,出师抗日的头炮要打响,关系到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名。"
可越是有压力,越要干出名堂。这些天看着日本飞机天天在忻口上空狂轰乱炸,看着国军弟兄被炸得血肉横飞,陈锡联早就憋了一肚子火。
"团长,准备好了。"三营营长赵崇德爬过来小声报告。
陈锡联点头,看表:夜里11点50分。
"弟兄们,今天让小鬼子知道,八路军不是好惹的。记住,快进快出,一个钟头解决战斗。"
午夜12点整,769团的战士像鬼影一样摸进阳明堡机场。
守备机场的日军还在做美梦,梦里可能还想着"皇军无敌"。一觉醒来,发现飞机全成了火球。
手榴弹爆炸声接连不断。陈锡联看着那些价值连城的日本战机在火光中化为废铁,心里说不出的痛快。
"撤!快撤!"
不到一个钟头,769团撤得干干净净,留下24架烧成废铁的飞机和100多具日军尸体。
第二天一早,忻口前线的国军将士发现,天空中没有了日本飞机。
卫立煌收到报告,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:"什么?八路军把日本人的机场端了?"
确认消息属实后,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拍桌叫好:"好样的!八路军真是好样的!"
他马上给周恩来发电:"阳明堡烧毁敌机24架,前所未有。我代表忻口正面作战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。"
第四章:血战南怀化高地
忻口主阵地上,战斗进入白热化。
郝梦龄站在南怀化高地上,看着山下黑压压的日军。板垣征四郎这老鬼子选择这里做主攻方向,一是地形开阔便于坦克冲击,二是这里一旦失守,整个忻口防线就完了。
"军长,敌人又上来了!"
郝梦龄举起望远镜,日军的坦克和步兵又开始新一轮冲击。天空中虽然没了飞机,但敌人的大炮还在疯狂轰击中国军队阵地。
"传我命令,站在这里,死在这里!"
这八个字,后来成了忻口会战最悲壮的军令。
322团一营营长翟洪章听到命令,眼圈红了。一营300多人只剩不到50个,可军长的命令就是命令。
"弟兄们!军长说了,站在这里,死在这里!咱们就是死,也要死在这个高地上!"
日军第七次冲锋开始。坦克轰鸣着冲上山坡,步兵跟在后面。翟洪章抱着集束手榴弹冲向一辆日本坦克,在爆炸声中与敌人同归于尽。
南怀化高地失而复得,得而复失,一天内易手13次!每一次都是血肉横飞的拼杀。中国军人的血洒在这片土地上,没有一个人后退。
10月16日凌晨,郝梦龄决定发起最后反攻。
"弟兄们,今天一定要把阵地夺回来!"他亲自提着手枪,冲在最前面。
54师师长刘家麒跟在身边:"军长,您是指挥官,不该冲在前面。"
"什么指挥官,现在咱们都是中国军人。"郝梦龄头也不回。
就在距离日军阵地200米的地方,一串机枪子弹射来。郝梦龄身子一歪,倒在血泊中。
"军长!军长!"
"报国...杀敌...报国..."郝梦龄用尽最后力气说完这几个字,再也没睁开眼。
那一刻,整个南怀化高地上的中国军人都哭了。
就在郝梦龄牺牲的同时,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。
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收到忻口战况电报后,立即给板垣征四郎发来密令:
"不惜一切代价,必须在11月1日前攻破忻口。否则,大日本皇军颜面何存?"
这封密令被中国情报人员截获。更要命的是,卫立煌和朱德已经制定了一个让日军做梦都想不到的反击计划...
一场决定华北战场命运的终极对决,即将在忻口上演。这场对决的结果,将直接影响整个抗战走向。
郝梦龄的死到底意味着什么?八路军和国军的配合还能继续吗?板垣征四郎的"终极计划"又是什么?
卫立煌和朱德制定的反击计划,能否真正给日军致命一击?这些答案,都将在血与火中揭晓...
第五章:最后的反击
郝梦龄牺牲的消息传到后方,卫立煌沉默了整整一个钟头。
这个铁血将军站在地图前,看着忻口防线上密密麻麻的标记。他想起朱德刚才说的话:"老郝是条汉子,他的死不能白白浪费。"
没错,不能白白浪费。
"参谋长,把各军军长叫来。请朱总司令也过来。"
一个钟头后,忻口前线指挥部里坐满了人。中央军的军长们,晋绥军的将领们,还有八路军的朱德、彭德怀、左权。平时这些人坐一起多少有些别扭,现在所有人脸上都写着同一个词:愤怒。
"诸位,老郝走了,刘师长也走了,郑旅长也走了。但忻口还在,我们还在。日本人以为死了几个将军就能吓住我们,大错特错。"
朱德接话:"卫总司令说得对。现在的问题是,怎么打这最后一仗。"
"我有个想法。"卫立煌走到地图前,"日军主力都在忻口正面,后方空虚。如果八路军从侧后狠狠来一下,我们正面同时反攻..."
"可以。"朱德当即表态,"我们120师在雁门关一带,正好切断敌人退路。115师和129师也能配合行动。"
彭德怀补充:"关键是时间配合要准。如果我们行动被敌人发现..."
"那就拼了!"卫立煌一拍桌子,"横竖都是个死,与其被动挨打,不如主动出击!"
这一刻,国军将领和八路军将领之间再没有隔阂。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:把日本人赶出忻口!
10月30日夜。雁门关上,贺龙的120师已悄悄占领关口。358旅旅长卢冬生看着关下公路,对战士说:"同志们,等会儿鬼子运输队一来,咱们就关门打狗。"
同一时间,代县附近,陈锡联的769团又开始行动。这次目标不是飞机场,而是日军一个重要补给站。
忻口正面,卫立煌亲自来到最前线。
"弟兄们,今天为老郝报仇!为所有牺牲的弟兄报仇!"
"报仇!报仇!"喊声如雷,士气冲天。
第六章:意外的结局
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。
就在中国军队准备发起最后反攻前一天,一个意外消息传来:娘子关失守了!
娘子关,太原东大门,忻口侧翼!日军第20师团在川岸文三郎指挥下,从井陉方向突破娘子关,直逼太原!
这意味着,忻口中国军队继续坚守就有被前后夹击的危险。
卫立煌收到消息,脸色瞬间变白。
"怎么可能?娘子关怎会这么快失守?"
参谋长摇头:"具体情况不清楚,但太原司令部电报是真的。司令长官命令我们立即撤退。"
卫立煌沉默了。他想起郝梦龄,想起刘家麒,想起那些为守住忻口而牺牲的将士。难道他们的血就这样白流了?
"报告!朱总司令来了。"
朱德走进指挥部,看到卫立煌表情,就知道出事了。
"怎么了?"
"娘子关失守。上级命令撤退。"卫立煌声音嘶哑。
朱德也沉默了。过了一会儿才开口:"那就撤吧。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。"
"可是..."
"没有可是。"朱德拍拍卫立煌肩膀,"这21天,我们已经尽力了。敌人伤亡2万多,我们也伤亡10万多。但我们让日本人知道,中国军人不好惹。"
11月2日,忻口会战正式结束。中国军队开始有序撤退。卫立煌站在指挥车上,最后看了一眼这片洒满战友鲜血的土地。
"弟兄们,我们没有失败!我们只是战略转移!总有一天,会回来的!"
就在这时,天空响起飞机轰鸣声。不是日本飞机,是中国空军!几架战斗机低空掠过,机翼上的青天白日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
"这是在给我们送行?"一个士兵仰望天空。
"不,这是在告诉我们,抗战还没结束!"卫立煌说道。
第七章:历史的回声
80多年过去,忻口这个小镇早已恢复宁静。但那21天血火记忆,永远刻在历史丰碑上。
说实话,忻口会战从军事角度讲确实败了。太原丢了,华北基本落入日军手中。可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场战斗意义远超胜负本身。
首先,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板垣征四郎带5万精兵,在一个小镇被困21天,这在日军历史上头一回。
更重要的是,它证明了国共合作的可能性。卫立煌和朱德,一个国军将领,一个八路军总司令,居然能在战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。这给后来抗战指明了方向。
战后有美国记者采访卫立煌,问他对八路军印象如何。卫立煌想了想说:"八路军是有信仰的军队,他们不为个人,不为发财,而是为信念战斗。这样的军队不可战胜。"
朱德后来在回忆录里写:"卫立煌是真正的爱国将领,民族危亡关头,他能抛开成见,与我们并肩作战,这种胸怀值得敬佩。"
这就是忻口会战的真正意义:它让两个本来敌对的军队,在国难当头时握手言和,共同对外。
当然,国共合作这条路走得不平坦,后来又有摩擦,又有内战。可忻口那21天,却给我们留下珍贵范例: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,是能够团结一致的。
我常想,如果郝梦龄将军地下有知,看到今天的中国,他应该会欣慰吧?他当年写下的"我死国活",如今已变成现实。
陈锡联后来成了共和国上将,活到1999年。据说他晚年时,每年10月19日都要喝几杯,说是敬那些在阳明堡战斗中牺牲的战友。
卫立煌的结局更有戏剧性。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任"剿总"司令,可打起仗来却处处放水,最后被蒋介石撤职查办。1955年他从香港回到北京,成了第一个回归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
历史就是这样,充满戏剧性和偶然性,但也有内在必然逻辑。
尾声:不朽的精神
前几天又去了趟忻口。现在那里建了烈士陵园,郝梦龄、刘家麒、郑廷珍这些将军的墓碑静静立在那里,诉说着血火岁月。
站在南怀化高地上,我试着想象当年战场:炮火连天,硝烟弥漫,无数中国军人前赴后继,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坦克飞机。
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什么叫"精神不朽"。肉体可以消逝,生命可以结束,但那种为国家民族奋不顾身的精神,会永远流传下去。
这种精神不分党派,不分出身,不分贫富。国难当头时,所有中国人都是一家人。这就是忻口会战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,享受着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。可那种团结御侮的精神,那种不怕牺牲的勇气,那种家国情怀的担当,我们还有吗?
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该思考的问题。毕竟历史不仅是过去,更是现在和未来的镜子。
写到这里,我不禁要问:如果是你,在国难当头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?是像郝梦龄那样慷慨赴死,还是像陈锡联那样机智勇敢,抑或像卫立煌和朱德那样放下成见,携手合作?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。毕竟历史是每个普通人书写的,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。
愿先烈英魂不朽,愿民族精神永存!
配资证券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