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脏这个器官,说它是发动机一点不过分。它不喊累,不抱怨,一天到晚都在“突突突”地干活。可问题是,这个“老黄牛”,一旦出了毛病,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很多人一提养心,就想到红枣、桂圆、枸杞,甚至还有人天天泡参喝。可这些东西,再好也只是补补气血、润润口感,真要说对心脏的核心帮助,其实没那么大。反倒是一个被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家伙,才是真正的“养心冠军”——全谷物。
别皱眉,这不是在说粗粮好,而是说那种真正保留了谷物外壳、胚芽、胚乳的完整谷物。你每天吃的白米白面,早就被加工得只剩“壳”了,营养流失大半,吃进去的,更多是淀粉和热量。
可要是换成全麦面包、糙米饭、燕麦粥这些,当主食吃,不光饱得久,还能真真切切地帮你把心脏照顾好。
别不信,营养学界有句老话:“吃得越白,心脏越累”。这话听着吓人,但一点也不夸张。全谷物里头的膳食纤维、维生素B族、矿物质,可都是心脏的好帮手。尤其是膳食纤维,像一把扫帚,把血管里的垃圾慢慢扫出去,血脂、血糖、血压都能被照顾得妥妥帖帖。
美国心脏协会早就说了,每天吃三份全谷物的人,得心脏病的风险能降低20%到30%。这不是什么广告语,是实打实的数据。
更有一项发表在《JAMAInternalMedicine》的研究指出,长期食用全谷物可以明显降低因为心血管问题而死亡的风险。这可不是一碗红枣汤能做到的事。
人上了年纪,血管就像老化的水管,容易堵、容易破,还容易硬。但如果你让这些全谷物天天进厨房,它们就像给水管上了防锈漆。
燕麦里有种可溶性纤维,叫β-葡聚糖,能帮你把坏胆固醇“请”出血液,还不影响好胆固醇。说得再俗点,就是帮你“清锅刷碗”,但还不伤锅底。
有人问,那是不是只要多吃点燕麦、糙米饭就行?这里头还有点讲究。全谷物的好处得靠长期摄入,偶尔来一顿是“打酱油”,得天天吃、顿顿吃,才算真帮上忙。
别一口气吃太多,尤其是肠胃不太好的朋友,一开始可以从一小碗糙米饭或者一片全麦吐司开始,慢慢加量,让肠道适应。
再说个大家常忽略的事,全谷物还特别护血糖。因为它们消化得慢,升糖速度低,不容易让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上蹿下跳。
这对糖尿病人来说,是再好不过的选择。你看那种吃完白米饭后犯困、心慌的感觉,其实就是血糖一下飙高又掉下来的结果。可要是换成了全谷物,这种波动就能小很多,心脏自然就稳了。
吃全谷物养心,不是说靠它治病,而是让身体少出问题。就像你给汽车换了好机油,不是为了修发动机,是为了发动机别坏。心脏最怕的,其实是“三高”: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。而这三样,全谷物都能帮你压一压。
有些人说自己吃了全麦面包也没啥感觉,那多半是买到“伪全麦”。现在超市里头好多打着“全麦”旗号的面包,其实只是加了点麦麸,颜色深点而已。真正的全麦面包,口感是比较粗、比较实在的,吃几口就饱,嚼着还有点香。你拿起来看看配料表,前三个原料里得有“全麦粉”才靠谱。
除了全麦和燕麦,像荞麦、黑米、藜麦这些,也都属于全谷物家族。这些东西不光养心,还养胃、养肠道、甚至还能帮你控制体重。你要是饭量大,但又怕长胖,换成这些粗粮主食,吃得饱、吃得香,还不怕腰围见长。
全谷物对情绪也有帮助。这听着有点玄,其实是因为它们里的维生素B族,特别是B6、B12,参与了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。说白了,就是能帮你心情好点,焦虑少点。你要是老觉得胸口憋闷、心跳快,除了查心电图,不妨也看看是不是吃得太精细了,身体缺了点东西。
心脏问题不光是老人家的事。现在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的人,年纪轻轻就查出冠心病、心律不齐,跟吃得太好、动得太少、压力太大都有关系。这时候,饮食上的一点小改变,可能就是你心脏的“回春针”。全谷物,不声不响,却能潜移默化地帮你把“心”养回来。
说句实在话,心脏病发作前,大多数人是没啥明显感觉的。不是疼得钻心,而是累、气短、心悸,甚至只是睡不好、胃口差。一不留神,就可能是个大问题。而全谷物这东西,不贵、不稀奇、超市随便买,关键是吃对了、坚持了,它真能帮你把心脏的年纪往回拉一拉。
有人说,把主食换成全谷物太麻烦,吃不惯。那就慢慢来,今天半碗糙米饭,明天一块全麦馒头,后天再来点燕麦粥。慢慢地,你身体会告诉你,它更喜欢这样的“粮食”。
还有人问,红枣到底有没有用?红枣是好东西,补气养血是有点道理的,但要真说它能养心、护血管、稳血压,那就有点“过誉”了。红枣更多是锦上添花,全谷物才是那个真正“雪中送炭”的主角。
吃饭这事,看着简单,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。你吃进去的每一口,都会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。选对主食,是你给心脏做的最温柔的一件事。它不喊你,不闹你,但你对它好一点,它就能陪你走得更远一点。
参考文献:
[1]黄莉莉,刘长伟.全谷物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研究进展[J].中国食物与营养,2023,29(02):9-13.
[2]李健,王宇.全谷物膳食模式对代谢综合征影响的研究进展[J].中华疾病控制杂志,2022,26(10):1131-1135.
[3]冯晓燕,张蕾.全谷物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[J].中国糖尿病杂志,2021,29(04):297-301.
声明: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,仅用于健康科普,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,若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配资证券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